企业选择 RFID 商品电子标签时,需结合自身业务场景,重点关注频率与材质两大核心要素,才能...化发挥技术价值。
频率选择需匹配应用场景的识别需求。低频(LF,125-134kHz)标签读取距离短(通常<1 米),抗金属干扰能力强,但数据传输慢,适合近距离单品识别,如珠宝、高端手表等贵重商品的防伪溯源。高频(HF,13.56MHz)标签读取距离约 1 米,支持多标签同时识别,数据存储量适中,广泛用于图书借阅、服装零售等场景,尤其适配需要频繁读写数据的环节。超高频(UHF,860-960MHz)标签读取距离可达 10 米以上,识别速度快,能批量读取数百个标签,是物流仓储、大型商超的...,可大幅提升库存盘点与供应链追踪效率。
材质选择需兼顾环境适应性与成本。纸质标签成本...,适合干燥、无摩擦的场景,如食品包装外的临时标识,但耐水性差,易破损。塑料标签(如 PET、PVC 材质)防水防潮、韧性强,能适应潮湿环境或轻度摩擦,适合化妆品、洗涤剂等日用品。金属标签采用特殊材质设计,可避免金属对射频信号的屏蔽,适用于电子元件、医疗器械等金属外壳商品,但其成本较高,需结合预算权衡。此外,对于冷链商品,需选择耐低温材质(如耐 - 40℃的特种塑料),确保标签在冷冻环境中正常工作。
企业选型时,可先明确核心需求:若侧重远距离批量识别,优先选超高频 + 塑料材质;若需近距离...防伪,低频 + 金属材质更适配;高频 + 纸质标签则适合成本敏感型的零售场景。通过...匹配频率与材质,既能控制成本,又能保障标签性能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