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深采购深知,RFID 扎带标签的采购风险贯穿全流程,从供应商筛选到批量验厂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暗藏陷阱。
供应商筛选阶段,需警惕 “资质包装”。部分厂商宣称的 “工业级认证” 可能仅针对某一型号,需要求提供与采购批次对应的 UL94、IP68 等认证原件,并交叉验证证书编号的有效性。同时,要核查供应商的核心技术能力,避免选择 “贸易型中间商”—— 可通过索要模具开发记录、原材料采购凭证等判断其生产自主性。
样品测试环节容易忽视 “极限条件验证”。常规测试通过后,需追加极端环境测试,如 - 40℃至 85℃的高低温循环、500 小时盐雾试验,模拟户外、化工等严苛场景,避免批量采购后出现耐候性不足问题。
批量验厂时,重点关注品控流程的 “持续性”。部分厂商在验厂前临时提升标准,需随机抽取产线正在生产的批次,与送检样品对比关键参数(如芯片读写距离、扎带抗拉力),同时核查生产记录,确保每批次的质检数据可追溯。
此外,合同条款需明确 “售后兜底”。针对标签脱落、读取失效等问题,应约定 “3 个月内免费更换 + 年度损耗率上限 3%” 的硬性条款,避免后期推诿责任。